隨著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投資者的目光多集中在晶片戰爭上。然而,華爾街可能忽略了能源,尤其是核能,這個真正決定 AI 勝負的關鍵因素。
《MarketWatch》報導,再先進的 AI 晶片如果沒有穩定電力支撐,也無法發揮作用。核能正迅速成為支撐 AI 發展、避免能源短缺的重要方案。
研究公司 Radio Free Mobile 創辦人 Richard Windsor 就表示,核能可能是資料中心最可靠且低碳的電力來源。他強調,核能能夠提供持續的全天候電力,而這是風能和太陽能等傳統再生能源無法保證的。
美國銀行報告也指出,到 2026 年,全球 AI 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可能超過整個日本的用電量。《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則預測,到 2030 年全球電網輸電量將增加 30%。
部分雲端基礎設施公司,如 CoreWeave(CRWV.US) ,更是已將能源視為 AI 發展的主要瓶頸。
核能的投資與發展優勢
美銀研究策略師 Felix Tran 指出,核能憑藉低運行成本、穩定供電和低碳排放,將成為未來 AI 發展的「必需品」。
目前大多數核電廠使用核分裂技術(nuclear fission)發電,而中國和俄羅斯已投入少數新一代小型分裂技術「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
但美國銀行表示,未來的「聖杯」則是核融合(nuclear fusion)技術,通過高溫融合氫等輕原子釋放大量能量。
美中核能競賽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能源部指出,美國整體能源產能十多年來停滯不前。為縮小與中國 10 至 15 年的差距,美國正加快核能部署。
相較之下,中國每 18 個月就新增相當於美國整體電力容量的核能,如果持續這一速度,到 2030 年中國有望在核能容量上超越美國。
2025 年 5 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多項行政命令推動核能投資,同年 7 月的 AI 行動計畫也強調發展 AI 基礎設施與核能能力。川普訪英期間,更是與英國首相施凱爾簽署了涵蓋 AI 與核能的技術合作協議。
核能佈局加速,大型科技公司都加入
JLL 美洲資料中心策略副總裁 Sean Farney 指出,數位基礎設施與經濟、軍事實力密切相關,公私部門的核能計畫也因此更趨一致。
輝達 (NVDA.US) 、微軟 (MSFT.US) 、Meta(META.US) 、亞馬遜 (AMZN.US) 及 Alphabet(GOOGL.US) 等科技巨頭,都正投入資源於核能發展,以確保 AI 運算所需電力。
然而,建設核能基礎設施仍具挑戰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雖較傳統核電廠便宜且建設速度快,但核融合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
賓州大學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Benjamin Lee 指出,美國短期內無法完全依靠核能解決能源問題,並缺乏成熟產業按時、按預算建造核電設施。
相較之下,中國可在三至五年內建成核電廠。美國現行嚴格監管、高昂成本及長期停滯造成專業人才流失,都是核能發展的挑戰。
核能投資潮與技術突破
不過,隨著 AI 競賽加速,川普政府的能源放鬆政策和科技巨頭的資金投入,將有望縮短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部署時間。
Benjamin Lee 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將部分龐大的資本支出投入核能領域,核能產業迎來新一波私人投資潮,可能加速技術發展。
他指出,關鍵在於「為新核能發電建設累積足夠大的訂單量」,因為持續不斷的建設將是美國重建核能專業能力的唯一途徑。
Farney 補充,核能突破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創新精神,持續建設與累積訂單量將是美國重建核能專業能力的關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