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資人對美國消費者現況感到困惑,那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論點曾經是一個雙向問題,也就是消費者的韌性是否能夠克服關稅不確定性,就像近代歷史上的其他時刻一樣。但今年的財報季讓答案變得模糊,反而呈現了一幅更複雜的圖景。
財報季至今,企業績效對全民的消費習慣提出了兩種不同但並不完全矛盾的觀點。它們凸顯出關稅談判的不確定性和等待的性質,並因而延後了人們對關稅最終將對錢包和企業獲利產生什麼影響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基本上不受貿易戰的影響。RBC Capital Markets 美股策略主管卡爾瓦西納 (Lori Calvasina) 在本周的報告中寫道:「金融相關公司和電信公司繼續將消費者描述為穩健且仍在消費。」
事實上,有些管理團隊似乎表示事情進展順利。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消費者保持自律,不過度消費,購物習慣就處於健康水準。部分企業指出,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消費者仍然擁有工作。
即使數周以來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持續惡化,凸顯出人們更悲觀的情緒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但企業仍留住員工。勞工部周二 (29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3 月職缺數量徘徊在 4 年來的最低水平附近,但裁員數量也很低。周五 (2 日) 將發布 4 月就業報告,將為這個主題提供更多線索。
根據 RBC Capital Markets 的報告,對消費者的第二種看法與這些悲觀的調查結果更為接近。在這波財報季中,消費品公司對支出採取更消極的態度。主管們觀察到購物者有追求平價產品的行為,例如經常光顧價格較低的商家或購買商店自有品牌商品。看 Chipotle 的業績就知道了。
他們也注意到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消費方式。一些家庭選擇延後採購大件商品,或急於趕在價格上漲之前購買汽車或智慧型手機。在重大關稅公告發布之前,3 月零售額有些「最後的歡呼」能量。
經濟諮商會周二發布的最新消費者調查結果支持了這種更悲觀的觀點。調查顯示,4 月消費者信心連續第 5 個月下降,降至新冠疫情初期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方面是無憂無慮的消費,另一方面是更加謹慎的支出,這種對立的現象背後可能有收入因素,即低收入者減少支出,而較富裕的家庭則加大支出。
除非有關通貨膨脹、成長和失業的更多「硬」數據能夠證實或反駁高階主管評論和情緒讀數,否則這兩者都可能同時成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