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周四 (17 日) 報導,穆迪 (Moody’s) 最新報告指出,受美國關稅與貿易不確定性影響,第二季高風險違約企業數量升至 11 個月來新高,顯示企業信用環境正在惡化。根據穆迪數據,第二季有 16 家企業被納入最高違約風險名單,總數增至 241 家,創下近一年來新高水準。
報告指出,「隨著美國關稅與貿易不確定性在 4 月擾亂全球商業活動,信用條件自年初以來明顯惡化。」這些高風險企業多為穆迪評級在 Caa1 以下,或評為 B3 但面臨潛在降級風險的美國非金融公司。報告中特別點名美容產品公司 Conair Holdings 與煞車零件商 Power Stop,因中國與其他地區商品關稅攀升,導致其獲利與現金流承壓,遭穆迪下調至更深的垃圾債評級。
穆迪指出,上季違約企業數也較前一季上升,且從「高度投機名單」中除名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因違約而非信用升級。這些違約企業多集中於科技產業,但穆迪預期消費品企業的違約風險也將逐步升高。
報告也指出,目前企業違約仍以「困境債務交換」(distressed debt exchanges) 為主,這類非破產形式的重整安排,常見於企業面臨資金壓力、債務到期與高利率環境時,藉此爭取資金流動性、延後還款壓力或削減債務規模。
穆迪指出,在這 241 家高風險企業中,高達 76% 為私募股權 (PE) 擁有的公司。與其他企業相比,私募股權所有企業更常選擇以困境交換方式重整債務,主因是私募機構更積極避免破產風險,以保全其股權價值。穆迪分析師認為,在利率高企與融資不易的背景下,「這類場外重整將持續盛行」,並預期今年內仍會是企業因應流動性壓力的重要策略。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